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抹茶的流行有点像这样的状况。抹茶堪称是日本茶的代名词,以红茶为主体的世界茶市场里,很多的消费者将日式的抹茶作为绿茶来认知。在日本的本土,抹茶与茶道相结合,以茶道的形式来分享这一碗极具仪式感的茶汤,因而抹茶在文化层面上烙上了日本文化的深深印记。其实,日本的茶文化尤其是茶道文化都是从中国传播过去的,抹茶带着宋代点茶渊源流传到了日本,被他们完整传承下来,并进行了发扬光大。国内抹茶的崛起,有人说是抹茶的认祖归宗。
文化层面可以这样讲,但从产业的层面来分析,尽管抹茶的生产设备流水线我们也已经可以自主研发生产,但本质上仍然是日式的产品,虽然国内也已制定了抹茶的标准,但属于抹茶的本质的东西,无论是工艺流程关键设备的配置,还是茶树品种选择,种植管理的覆盖技术等,没有绕开日系模式和经验,在产品本质方面,更不用说了。
图片描述
国内抹茶的兴起,并非跟随了日本茶道的推广步履,而是跟上食品应用领域的时尚,或许是茶的健康美生功效,使食品领域的工程师想到了喝的茶变吃的茶,如面粉一样粉状的食材,再加上沁人超绿的色彩,作为主料或添加辅料在健康养生的概念上又有了美观时尚的文创表达,抹茶冰淇淋、抹茶蛋糕、抹茶拿铁、甚至抹茶巧克力……一款款时尚产品被年轻人追捧时,抹茶不流行也难!
在这样的应用前景下,催生了抹茶产业的崛起不足为奇。
图片描述
图片描述
图片描述
图片描述
有人担心,这一次抹茶的兴起,会不会重蹈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蒸青茶生产由兴起、兴旺到没落的覆辙,蒸青茶是作为原料供应给日本单一市场的,抹茶的广泛应用,除出口的市场前景广泛外,国内食品领域的应用,保证了可望持续增长的需求,与蒸青茶吊死在日本市场一棵树上的需求有着本质上的不同。需要吸取的教训和经验是盲目发展,一窝蜂上钱。某省某市想到抹茶开始流行了,在没有搞清楚设备、技术等核心竞争力以及产品卖给谁怎么卖等情况下,便大跃进地投上百条生产线,搞起“都”之类的形象面子工程,盲目发展,这是最要命的。
图片描述
图片描述
回过来,看武义的抹茶, 浙茶集团下属子公司骆驼公司最早于2004年引进抹茶技术生产线,到2005年2条生产线投产,在绍兴东方红茶市场建厂专攻抹茶生产,2010年浙江新洲在武义建厂引进抹茶生产线,上述企业中,御茶村是与日本合资的企业,浙茶集团与浙江新洲都是与日本贸易关系密切的企业,都充当过蒸青茶生产的主力军,蒸青茶之后对抹茶的重新规划布局,痛定思痛的蒸青茶在浙江的全军覆灭,再涉日系抹茶,有理由相信他们更比别人多一份谨慎性。毋需怀疑,他们最初的产品或者说很长一段时间内的产品也是作为原料供给卖给日本的。国内抹茶的兴起到流行成风,浙茶集团毛立民、浙江新洲石利华以及绍兴御茶村刘志荣等,功不可没,在生产技术方面,他们是抹茶的黄埔军校。在抹茶为国内食品领域应用推广方面,他们是牧师,是他们通过不断的游说如星巴克、瑞星咖啡、伊利这样的食品饮料的巨头;做国际跨国公司供应商并不是凭个人关系,而是要努力达到供应商的资质要求,GAP良好农业管理,国际雨林认证等等,产品质量符最严厉最苛刻的检测要求,总之,一句话就是以产品说话。武义抹茶成为星巴克应用抹茶的主要供应商时,中国抹茶,尤其是武义抹茶的实力不可小看了。
浙江新洲董事长石利华告诉记者,浙江新洲之所以选择武义做抹茶生产基地,一是武义的气候、环境非常适宜于种茶;二是武义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有机茶生产,包括生态环境在内,茶园基础较好,而武义茶树品种资源丰富,品种搭配好;三是包括政府管理部门在内,茶叶专业技术人才资源丰富,近6万茶农素质也较高,匠心制茶氛围浓厚。除浙茶集团2条生产线,新洲9条线,近年来又有华仕达8条,乡雨4条,全县共有23条碾茶生产线,2条抹茶生产线,形成了抹茶加工的武义板块,武义抹茶已在国内抹茶产业中崭露头角。
图片描述
石利华还告诉记者,疫情后,国内国际的饮茶风气更加浓厚,健康饮茶的观念会更加深入人心,而作为吃的饮用方式的抹茶,在健康养生功效方面会更加深入人心,抗氧化、抗病毒、茶多酚、EGCG、茶氨酸、茶黄素等功能性深加工产品在抹茶食品应用方面也将大有作为。浙江新洲,除作供应商外,在未来两到三年也会涉足与从事抹茶产品的开发与应用,推出自己的终端产品。在武义加工园也会推出与旅游相结合的抹茶食品体验式销售营销,游客和参观者在了解了抹茶如何生产出来后,现场体验亲自动手调试一杯抹茶拿铁,现场制作品鉴抹茶蛋糕、抹茶冰淇淋,甚至现场制作抹茶面膜并体验试用,等等。
图片描述
应该说,现下的抹茶产品应用还只停留在食品饮料企业的产品应用的终端,只停留在为数不多的抹茶控的茶碗里,当捎带着健康养生的概念但更多是新式茶饮消费时尚的年轻人的生活后,抹茶的前景是可期的!
抹茶哪里找?武义找!这是武义县政府重视,龙头企业担当的行业经营,2019年武义高举起“中国有机抹茶之乡”的牌子,看似占据了头部的营销,实际上是10多年辛勤耕耘,孜孜不倦努力开拓的结果!
作者孙状云系茗边头条、《茶讯》创始人、主编,中国发展研究院农业农村品牌战略研究中心专家顾问、研究员。